星期二, 4月 10, 2007

 

企業巡禮:從發戰爭財到造福人類--杜邦

從發戰爭財到造福人類--杜邦
「尼龍」(Nylon)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種布料,這個世界上第一種人造纖維,大大的改進了人類的紡織技術,由此延伸的產品多達百種,從衣服到地毯,從行李箱到汽車零件。但尼龍是在一九三零年代由化工巨擘杜邦公司(DuPont)的研究員Wallace Carothers發明的,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以「更好的產品給更好的生活......通過化工」為口號的杜邦,今日的產品含括家庭及建築用品、服飾、交通工具、食品及營養、健康護理、電子、環保、生物科技、農業等領域,擁有數以千計的專利,但知道杜邦在兩百多年前是做火藥起家的人,就更少了。
十七世紀末,法國仍由路易十六當國王,皮埃爾.杜邦(Pierre Samuel du Pont)仗著與王室的密切關係,開始飛黃騰達,並居中調解美國獨立戰爭,與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傑佛遜稔熟,其長子維克多(Victor Marie du Pont)還當過法國駐美代理大使兼總領事。
不久後,風雲變色,一七九二年,路易十六及王后被送上斷頭台,杜邦一家只好遠赴美國,坐了幾個月的輪船後,於一八零零年一月在新澤西州落腳。皮埃爾的次子伊雷內(E.Irenee du Pont)小時侯曾經向父親的老朋友、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學習做火藥,將用作肥料的硝石粉和硫磺、木炭粉放在一起攪拌,然後引爆。由於太沉迷於火藥,伊雷內甚至干脆退學去拉瓦錫的火藥廠干活。伊雷內始終太熱愛火藥了,一八零二年在特拉華州的布蘭迪瓦河畔開設火藥廠,奠定杜邦百年大業的根基。
由於家族與美國政界的關係良好,加上美國南北戰爭及地方開發建設的關係,對火藥的需求很大,杜邦的火藥事業很快就壟斷了美國市場。杜邦的成功有其奧秘,尤其是早期老板與員工打成一片,與僱員並肩勞動,關心工人疾苦,乃至工人的家庭生活。不過,火藥始終是高危險性的行業,由於早期的保護措施不足,杜邦的火藥廠多次發生爆炸,死傷慘重,包括一些家族成員也難以倖免。
為了保住競爭優勢,杜邦注重創新。一八五七年,拉莫特(Lammot du Pont)利用較便宜的秘魯和智利的硝酸鈉,取代傳統的硝酸鉀,製成"B"爆破岩石火藥,改變了黑色火藥超過六百年的方程式,使杜邦進入高爆破火藥領域。
一九零三年,杜邦設立美國工業界第一個研究實驗室,探索在纖維素化學領域的發展機會。杜邦因此跨進人造纖維領域,除了一九三零年代發明的尼龍之外,還有多項影響紡織工業極深遠的產品,例如彈性合成纖維「萊卡」(Lycra)。
一九零九年,杜邦化學家Fin Sparre在參訪了歐洲的實驗室後決定,杜邦必須在硝化纖維素化學和科技的基礎上,作多元化的發展。一九二三年,杜邦從一家法國公司購買了膠膜的專利權,並加以改進,製成了後來風行世界的保鮮膜。
一九二七年,杜邦進入非硝化纖維素領域,利用醇酸樹脂製造可耐鹹水和腐蝕的Dulux漆。
無庸諱言,戰爭其實對杜邦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也即表示做美國政府的生意讓杜邦得以壯大,技術得以提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杜邦為美軍發展了一系列用品,例如新的炸藥、偽裝漆、防空洞掩蔽物、防毒氣的纖維和塑膠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著名的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就有一些廠房是由杜邦建造和經營的。
一九六九年舉世聞名的人類登月行動中,阿姆斯莊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但在這背後鮮為人知的是,太空人穿著的太空衣中,二十五層物料中有二十三層是來自杜邦的。
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科技企業,杜邦又怎會與諾貝爾獎無緣呢?杜邦化學家Charles J.Pedersen憑所發現的冠醚分子,獲得一九八七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這頂發現還為近幾年炒得火熱的納米科技擴大了研究範圍。
杜邦也進軍環保領域,例如一九九零年推出不含氟氯碳(CFC),不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的自動致冷劑Dymel和Suva。
杜邦從兩百多年前做火藥發跡,被稱為「死亡販子」,到今日被列入世界上最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之一,其中的轉折耐人尋味,也見證了不同時代的歷史變遷。杜邦得以轉型成功,靠的是從第一代人起就有的不斷發明與創新的意念,秉持「創造科學奇蹟」的信念,為人類創造美好的未來。

蕭偉基
撰於2002/8/11

標籤: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