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24, 2008

 

唱片業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2007年香港最暢銷的唱片不到三萬張(分別是張敬軒及孫耀威的專輯),很誇張的數字。相對八、九十年代,當年在香港沒有賣到一萬張就算失敗,如今已是最好銷量。在台灣也一樣,近年唱片銷量急遽下降,情況比電影還糟,現在台灣能賣上十萬張已是銷量冠軍,但在八、九十年代,十萬張只是最起碼的要求,當時唱片銷量動輒百萬張。這種下跌程度不能說不驚人。所以歌手都要多元化發展。出唱片只是維持曝光率的一個手段而已。難怪莫文尉說,不再出CD了。現今周杰倫、蔡依琳的所謂「全亞洲」銷量百萬,九成以上是來自中國大陸。可以想見,如果將場景換作是八、九十年代,他們的銷量應該是可以上千萬張了。可惜當時中國大陸仍未崛起。由於電腦網絡技術的進步,唱片已由實體(CD等)轉向非實體,這種轉變是與當年由唱片轉向錄音帶,以及由錄音帶轉向CD是截然不同的,可說是一種根本性、革命性的轉變。九十年代後期以來,網絡上下載的盜版令唱片業者損失慘重,漸漸的被迫轉變方向,但要消費者(尤其青少年)接受網絡下載收費的概念,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在由實體轉向非實體銷售的過渡期,小唱片公司就撐不住了,這在台灣就非常明顯,即使大公司也岌岌可危。我想這種過渡期起碼要維持多三年。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