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9月 27, 2008

 

主權基金 Sovereign Wealth Fund

主權基金 Sovereign Wealth Fund

Sovereign Wealth Fund Institute
http://www.swfinstitute.org/index.php

Future Fund (澳洲 Australia)
http://www.futurefund.gov.au/

Bahrain Mumtalakat Holding Company(巴林 Bahrain)
http://www.bmhc.bh/

Brazil - SWF presumed (巴西 Brazil)
http://www.bcb.gov.br/?english

Brunei Investment Agency (汶萊 Brunei)
http://www.mof.gov.bn/mof/en/departments/bia/

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http://www.china-inv.cn/

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Fund (中國全國社保基金 China)
http://www.ssf.gov.cn/enweb/index.asp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Investment Portfolio (香港 Hong Kong)
http://www.info.gov.hk/hkma/

India SWF presumed(印度 India)
http://finmin.nic.in/

National Pensions Reserve Fund (愛爾蘭 Ireland)
http://www.nprf.ie/home.html

Japan - SWF predicted (日本 Japan)
http://www.boj.or.jp/en/

Kore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韓國 Korea)
http://www.kic.go.kr/

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 (科威特 Kuwait)
http://www.kia.gov.kw/kia

Khazanah Nasional (馬來西亞 Malaysia)
http://www.khazanah.com.my/

Government Pension Fund – Global (挪威 Norway)
http://www.norges-bank.no/default____25991.aspx

State General Reserve Fund (阿曼 Oman)
http://www.sgrf.gov.om/

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 (卡塔爾 Qatar)
http://www.qia.qa/qia/index.html

National Welfare Fund (俄羅斯 Russia)
http://www1.minfin.ru/ru/

Public Investment Fund (沙特阿拉伯 Saudi Arabia)
http://www.mof.gov.sa/en/docs/ests/sub_invbox.htm

SAMA Foreign Holdings (沙特阿拉伯 Saudi Arabia)
http://www.mof.gov.sa/en/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 (新加坡 Singapore)
http://www.gic.com.sg/

Temasek Holdings Pte Ltd (新加坡淡馬錫 Singapore)
http://www.temasekholdings.com.sg/

National Stabilisation Fund (台灣國安基金 Taiwan)
http://www.mof.gov.tw/engWeb/mp.asp?mp=2

Thailand - SWF presumed (泰國 Thailand)
http://www2.mof.go.th/

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 (阿聯酋 UAE)
http://www.adic.ae/

Emirates Investment Authority(阿聯酋 UAE)


Investment Corporation of Dubai (阿聯酋 UAE)
http://www.icd.gov.ae/

Mubadala Development Company (阿聯酋 UAE)
http://www.mubadala.com/

Alaska Permanent Fund (美國 USA)
http://www.apfc.org/home/Content/home/index.cfm

Alabama Trust Fund (美國 USA)
http://www.treasury.state.al.us/Content/07ATFpage.htm

New Mexico State Investment Office Trust (美國 USA)
http://www.sic.state.nm.us/permanent_funds.htm

Permanent Wyoming Mineral Trust Fund (美國 USA)
http://treasurer.state.wy.us/investmentsbank.asp#invest

FIEM - Macroeconomic Stabilization Fund (委內瑞拉 Venezuela)
http://www.bcv.org.ve/fem/fms.htm

State Capital Investment Corporation (越南 Vietnam)
http://www.scic.vn/index.php?option=com_weblinks&catid=12&Itemid=13&lang=en

 

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

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

Private Equity International
http://www.privateequityonline.com/

List of private equity firms 私募基金名單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rivate_equity_firms

Centre for Asia Private Equity Research
http://www.asiape.com/

The Carlyle Group (美國 USA)
http://www.carlyle.com/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美國 USA)
http://www.kkr.com

Goldman Sachs (美國 USA)
http://www2.goldmansachs.com/

Blackstone Group (百仕通 , 黑石)(美國 USA)
http://www.blackstone.com/

Permira (英國 UK)
http://www.permira.com/en/index.html

 

創業投資基金(創投基金)、風險基金 Venture Capital

創業投資基金(創投基金)、風險基金 Venture Capital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NVCA)(USA)
http://www.nvca.org/

List of venture capital firms 創投基金名單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venture_capital_firms

The China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CVCA") 中華投資創業協會
http://www.cvca.com.hk/index.asp

The Asian Venture Capital Journal
http://www.avcj.com/

星期三, 9月 24, 2008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中投公司)
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CIC)
http://www.china-inv.cn/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中央匯金)
Central Huijin Investment Ltd.
http://www.huijin-inv.cn/

星期二, 9月 23, 2008

 

金融海嘯:雷曼兄弟破產啟示錄

金融海嘯:雷曼兄弟破產啟示錄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87 期 (2008年9月)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4382

 

800億元連動債 變壁紙!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4383&p=1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87 期 (2008年)

星期日, 9月 21, 2008

 

從三聚氰胺到金融海嘯

周日話題﹕從三聚氰胺到金融海嘯
告別「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二元迷思
2008年9月21日
(明報)

【明報專訊】九月以前,大概沒有多少港人知道什麼是三聚氰胺;直至雷曼兄弟破產,我們才驚覺正活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之中。不論是市場還是政府,似乎都未能有效監測潛藏危機,向顧客和市民提出預警。用港式政治家的說法,就是市場和政府都「沒有做好份工」。

表面看來,「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與毒害兒童的三聚氰胺,似乎沒有什麼聯繫,除了都反映了人類的貪婪。然而,人類貪婪並不始於今天,為什麼危機到了現在(而非更早)才爆發?這問題恐怕並非是「人性貪婪論」所能完全解釋。

由問題次按與三聚氰胺引發的風波,從不同的面向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深層次矛盾」。有毒奶粉與金融危機,並非新生事物,但在「問題食品」上經驗豐富的中國政府和標榜市場萬能的美國經濟,這兩大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支柱,似乎都無法有效監測、發現、避免或徹底解決問題,讓危機一次又一次出現。真的只是個別壞人或無良企業就能引起這些「百年一遇」的危機?還是反映了資本主義世界運作的結構性困局?如果我們正在面對的問題真的是「百年一遇」,那要了解甚至徹底解決金融市場和三聚氰胺的危機,恐怕得首先回顧當代以至過去百年資本主義的歷史,以從中尋找答案。

何謂百年一遇?

據Joseph Stiglitz(http://www.tnr.com/politics/story.html?id=947bf9e5-923b-409a-adac-579658c99ddf)指出,過去三十年間,全球共出現了超過一百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因此,如果我們仍然接受這次金融危機是「百年一遇」的說法,隱含的意思,是認為Stiglitz所指的大大小小債務和股市危機,規模和影響力都遠比不上是次風暴。也許只有一九二○至三○年代的經濟大衰退,或一八七三至一八九六年的長期衰退,才可比擬。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論者把是次金融風暴與二十世紀初,甚或十九世紀末的金融危機相提並論。

意裔美國社會學者阿銳基(Giovanni Arrighi )去年出版的《阿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Adam Smith in Beijing——Linea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Verso, 2007),便嘗試從百年歷史的視野,尋找解開當代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的鑰匙。

阿銳基仔細比較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和一八七三至一八九六年的金融危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觀察。這兩次相差超過百年的金融衰退,同樣是在世界的貿易和生產膨脹、製造業利潤率下降,以及世界競爭加劇(十九世紀加入競爭的後進國家是美國,二十世紀的後進競爭者則是德國和日本)的社會脈絡下產生。不同的是,伴隨十九世紀的金融危機是長期通縮,而二十世紀的金融危機則在世界性的通脹環境下發生。

阿銳基認為,是次金融「海嘯」,除了由製造業利潤率下降和世界競爭加劇引發外,還與美國近年國際霸主地位的衰落有關,具體反映在其於中東戰爭的泥足深陷。與六十至七十年代的越戰相似,九十年代和911以後的中東和阿富汗戰爭,使美元大量外流,財政負擔沉重,單是美國國會至二○○六年底通過與反恐和伊拉克戰爭直接相關的財政預算,便高達五千億美元。Joseph Stiglitz與Linda Bilmes的新書The Three Trillion Dollar War: The True Cost of the Iraq Conflict, WW.Norton, 2008更估算美國為伊拉克等反恐戰爭支付的真正成本(包括照顧回國的傷兵、現在仍需支付每天超過一百億美元的軍事支出等等),其實高達三兆美元。

從百年視野出發,阿銳基把當代美國這種規模和時間跨度的軍事支出,與十九世紀大英帝國時期比較。不同之處是,十九世紀英國能夠透過迫令其殖民地(印度)的子民當兵(例如到了一九二○年英國駐伊朗的軍隊當中,仍有百分之八十七是印度大兵),以及透過直接控制印度的外匯儲備以支付軍費。

然而,今天的美國只能以不斷發行更多的美元來支付龐大的軍費,這種「無中生有」的印銀紙術,確實在短時段暫解美國龐大軍費支出的燃眉之急,卻同時進一步削弱了早於七十年代初已與黃金脫的美元國際地位,也種下了當代世界性通脹的惡果,進一步迫使(或誘使)世界各地手持日益貶值美元資產的「投資者」,甘冒金融市場不斷上升的風險,義無反顧地參與這場世紀的大賭局。

經濟金融化效果

阿銳基認同經濟史家Robert Brenner的判斷,認為美國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已陷入經濟衰退,具體的表現是製造業的利潤率持續下降。不過,阿銳基認為,美國製造業利潤下降,並非僅僅由於戰後至六十年代期間的生產過剩,以及德、日等「後進」工業國的強大競爭,還建基於美國工運的持續抗爭,以及最重要的是美國在國際霸權位置上的衰落。

面對危機,自七十年代末開始,美國列根政府推出了高利率政策,使大量資金流入美國,壯大了美國的金融資本,產生了九十年代的短暫繁榮及日後的金融泡沫。阿銳基指出,這種把美國經濟「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的作法,在過去十多二十年造成的「財富效應」,刺激了消費的需求,產生房地產和金融投資的泡沫。

所謂經濟金融化,是指金融部門(包括地產和保險業)佔經濟的比重不斷上升。在八十年代,美國的金融部門佔國民生產總值的份額差不多與製造業等同,而到了九十年代,金融部門佔國民生產總值的份額更超過了製造業。此外,經濟金融化還同時指製造業把資金移作金融投資(投機?),以補償企業日漸下跌的生產利潤。以沃爾瑪(Wal-Mart)取代通用汽車(G.M.)坐上美國經濟的龍頭位置作為案例,阿銳基嘗試說明美國在過去五十年間如何從一個生產大國,逐漸轉化成為一個主要依賴外國產品進口的消費經濟,以及一個以金融買賣圖利的全球金融轉口港。

經濟的金融化所產生的效果,除了負面地影響物質財富的創造和積累外(美國新奧爾良水災的破壞至今仍未恢復,便是一例),政治上也使美國日益受其債權國左右,在社會上則激發經濟水平日益下降的低收入大眾不滿,甚至以種種抗爭來解決他們正面對的生存危機。

儘管在生產利潤率不斷下跌的年代,經濟金融化確實能夠短暫地維持資本主義中心地區的投資回報,但這種並不建基於真正創造新的財富利潤,只是一種零和(zero-sum)甚至負和(negative-sum)的賭博遊戲,早晚會無以為繼。

經濟的金融化在短期內或許可透過日趨複雜的金融衍生工具來維持利潤,暫時穩定既有的經濟秩序,並實質地把財富從弱勢群體轉移往富豪手上(正如地理學者David Harvey指出,所謂的「新自由主義」,其實就是一套把財富再分配往富人手上的方法)。但長期來說,金融化也就等同令資金遠離實質創富的場域,進入投機與對賭。經濟金融化之所以能夠讓企業的投資回報不跌反升,歸根結柢依賴一種財富轉移的效果。正如阿銳基指出,一九八○年,美國的行政總裁(CEO)收入相對於製造業僱員的平均工資,是四十比一;二十年後,這比例上升至四百七十五比一。美國CEO的收入比歐洲和日本的同行,高出二十至三十倍,儘管前者的勞動生產率並不比後者為高。美國的行政總裁之所以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合理化其超高收入,主要利用槓桿借貸,或透過企業合併和收購,甚至直接炒賣金融資產圖利,而非承擔其作為資產管理者的責任——把資金有效地分配到真正能創造財富的領域,以及為投資者管理好風險。

當市場和政府同時失效

正如Joseph Stiglitz指出,金融市場就像經濟體的大腦,指揮資金的流向,管理交易的風險。然而,當代金融市場這大腦的才華,似乎更多用於逃避規管,而非努力把資金分配到最能創富的領域;或更願意「進取」求利,而非做好風險管理。金融市場之所以沒有「做好份工」,恐怕與資金管理人員只是使用「他人的金錢」進行豪賭,而且失敗的代價甚低有關。這與內地企業和政府就算對問題食品監察不力,付出的代價也極之有限,其實十分類似。

缺乏有效迫使或誘導企業家和政府官員真正「做好份工」的獎懲制度,空談要自由市場還是政府干預,只會令人莫名其妙。如果主宰金融市場的CEO的獎金花紅,仍然建基於極短期的財務業績,而非企業或投資者的長期回報;如果負責金融產品和食品安全的企業主管和政府官員,未能盡忠職守,失去的仍然僅是他們現有職位,而無需向受害人負責;又如果出了問題以後,社會仍願意或被迫接受「由於出事的企業過於龐大,因此要不顧一切挽救」的邏輯,那麼,正如三聚氰胺與「百年一遇」的危機所顯示,不論自由市場還是政府干預,恐怕都無濟於事。

三聚氰胺與「百年一遇」金融危機反映的,其實是歷史資本主義體系的結構性問題,當經濟周期陷入衰退,企業往往把資金逃往最後的投領地——金融市場,以對賭的方式維持其日益降低的利潤。經濟金融化所產生的效果是財富再分配,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位於經濟下游的工人、農民,相對於流動於全球的金融力量,討價還價的能力不斷下降。金融投資(機)本把生產利潤下降的負擔,以外判等方式轉移往低收入地區的低收入戶口,面對通脹和大企業壓價的壓力,一些低收入戶甚至以非法的手段,例如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以爭取較高的收入;正如金融市場操作中,投資銀行也會想方設法在法律範圍內外尋找致富之道。問題是,「自由的」金融(和食品)市場並未能像經濟教科書所指般能夠有效地分配資金(和商品),以達致社會生產的最優狀態,同時也未能有效地管理風險;與此同時,負責監管金融市場和食品市場的政府,亦遲遲無法發現以致改正市場的失效(market failure),結果還是要由納稅人負擔這些危機所導致的各種代價。

從三聚氰胺到「百年一遇」,我們大概應很清楚抽象的「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論述的虛妄,也能認識到完全沒有必要接受在自由市場或國家干預二選其一的陳腔濫調。正如長期研究金融危機歷史的已故經濟史家金德爾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所說,「認為政府應當一直干預經濟或認為政府永遠不能干預經濟的說法都是錯誤的」(《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朱、葉翔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頁2)。真正的問題是:怎樣的國家干預、怎樣的市場規則,才真正有效地分配資源、做好風險管理,從而令各種市場產品(包括金融和食品)適合市民和投資者安全地消費?

文 許寶強

 

農產精品讓世界瘋台灣

農產精品讓世界瘋台灣

‧能力雜誌 2008/09/17
為提升台灣農業發展,農委會特別舉辦「台灣農產品國際行銷研討會」,邀請日本農協流通研究社主幹研究員菅谷一男及香港商都樂(DOLE)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王娓娓,針對台灣農產品如何邁向國際之路,提供專業的見解及意見。

【文/蔡士敏】

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台灣農業發展進一步面對全球經濟國際化、貿易自由化的嚴酷挑戰。在農產品關稅持續下降、擴大農產品輸入,以及各國對於農產品衛生安全要求提高,反應在農藥標準嚴格把關,造成農產品外銷成本節節上升。

對外面對嚴苛競爭環境、國際農產品競爭壓力;內部卻面臨台灣農業土地小、產量不易控制,產銷成本高。加上農產品外銷廠商多為中小型企業,不容易集中資源發展自有品牌,整合行銷策略。種種不利因素,使得台灣農產品貿易逆差逐漸擴大。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2001年農產品貿易逆差約38億美元,到2006年已超過60億美元。面臨市場國際化、自由化的新挑戰,台灣農產品如何突圍而出,打響品牌,進入國際市場,成為亟待思考及解決的問題。 為促進台灣農業發展,政府特別加強農產品國際行銷,農委會更積極向國外取經,邀請專家學者或國際廠商來台分享行銷、運作品牌策略,透過國外成功的策略與經驗,提供台灣農產品外銷的參考。

今(2008)年6月18日,農委會特別舉辦「台灣農產品國際行銷研討會」,邀請日本農協流通研究社主幹研究員菅谷一男及香港商都樂(DOLE)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王娓娓,針對台灣農產品行銷日本策略及如何打造農產品品牌進行演講及交流,同時針對台灣農產品如何邁向國際之路,提供專業的見解及意見。

日本是外銷一級戰場

菅谷一男表示,根據關稅總局統計,日本是台灣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2007年出口值超過8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總值24.69%,為台灣外銷的一級戰場。 菅谷一男指出,1985年日本農業就業者有650萬人,占總人口約5.4%,2004年下降到363萬人,占總人口2.9%,農業就業人口呈後繼者不足、高齡化現象。就農產品消費量而言,1991年泡沫經濟之後,日本消費市場傾向開始出現停滯,整體而言,日本國內的消費和生產均衰退中,而生產下降程度遠高於消費下降程度,使得糧食自給率嚴重不足,20年來自給率從53%下降到39%,不足的部分倚賴進口。

菅谷一男表示,日本國內生產與消費的缺口,創造龐大進口需要,造就台灣農產品外銷的利基。但能否持成功打進日本市場,必須掌握日本消費者心態與消費趨勢,否則產品再好也打不進消費者的心。過去日本生產者信奉「生產最高品質」、「種出最好東西」的原則,只要品質好,消費者願意砸大錢購買。

近年來受到油價飆漲、泡沫經濟等大環境變化,加上食品安全衛生意識高漲,消費者心態逐漸轉變成要求「便宜、品質又好」的產品,價格成為關鍵因素。日本生產者思維尚未隨著消費趨勢改變,因而吃了不少虧,他提醒台灣外銷業者應考慮外銷國家的消費需求,重新思考產品定位與行銷策略。

以品牌價值突圍價格戰

菅谷一男以台灣香蕉的銷售為例,說明上述趨勢。他表示,日本老一輩人對於台灣香蕉具有特殊情感和記憶,香濃口感和金黃外皮加上偏高價格,只有中上階層家庭才吃得起台灣香蕉。隨著時代變化,香蕉變成平價產品,菲律賓、厄瓜多等價廉、品質中等香蕉大舉入侵,以低廉價格搶攻市場,滲透進日本家庭,台灣香蕉節節敗退,市場占有率已不到2%。菅谷一男認為,這證明產品品質好不一定能擴大市場,台灣香蕉若要突破價格戰困境,必須找到品牌定位、強化消費者品牌形象、運用多樣行銷策略擴大知名度,以品牌價值突圍價格競爭。

最近很夯的台灣芒果風潮,正是以品牌價值勝價格的成功例子。日本芒果市場行情懸殊,宮崎縣的芒果一顆可賣到2千到5千日圓,而菲律賓、墨西哥出產的芒果價格約3百到8百日圓。

台灣愛文芒果在外觀、甜度方面不輸宮崎縣,價格屬中高價位。具備品質優勢,台灣愛文芒果在政府、業者合作下,推出航空宅配服務,讓消費者嘗到新鮮芒果,加上生產履歷保證、嚴格控制農藥殘留,研發創意芒果料理、運用電視宣傳、政府邀請日本通路商來台品嚐等一連串行銷活動,推廣品牌形象與知名度,打入日本年輕消費者的心,更在日本雅虎網站的票選活動,打敗日本國產芒果,成為網友最受喜愛的芒果。菅谷一男認為,台灣農產品,可循此外銷模式,由政府協助業者整合行銷策略、推廣通路,以團體作戰取代孤軍奮鬥,能有效建立台灣農產品品牌形象。

【完整內容,請參閱《能力雜誌》2008年9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標籤:


 

新「二輪」經濟學 凸台灣

新「二輪」經濟學 凸台灣

【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 2008.09.21 02:32 pm


單車熱帶動單車店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接著一家地開,業界以「風水輪流轉」形容單車店的營業額在今年創下新高,較二年前低靡時期,「業績爆增一百倍,一點都不誇張」;而單車店暴增的況,從八月經濟部商業司新增商業登記資料比率看,約每100家新設商店,就有一家是自行車店,都會區比農業縣增加得多。

新冒出來的車店多,新入行修車師傅跟著多,但有單車老師傅直言現在單車店的維修師傅,根本稱不上「師」;單車玩家、部分業者甚認為,這股單車風潮很可能會重蹈「蛋塔熱」,漸漸消退。

在台大校園後方的小巷子裡,台大學生口耳相傳的單車維修站的「大學自行車店」老闆楊忠達說,在二年前,不光是台北市,其他縣市的腳踏車店是「倒的倒、關的關」,幾乎關掉一大半,「因為生意不好,加上老師傅年紀大,該退休,而年輕第二代又沒人肯學」;社區的傳統小型單車店勉強營業的,則靠菜籃族或是學生支撐,補補胎、換鏈條或剎車線,上門買車的客人是門可羅雀!

但從今年初起,「騎腳踏車的風氣,是突然地熱起來」,楊忠達認為油價飆漲是一大主因外,各縣市政府把建設自行車車道列為重要施政,並大力推動單車休閒運動,單車玩家Ting 說: 「騎單車就變成是一種流行,一種時尚。」

民眾這股「瘋單車」的熱潮,帶動單車店的業績,尤其是較大型、賣高檔車的單車店,不管是要修車、買車,「每天店裡擠滿人,有的店門口還排了一大堆人」;「七號公園」、「大車輪」、「RST」還有被車友以「沙漠有水」為代號的單車店,業績以十的倍數起跳,十倍、二十倍,甚至一百倍,尤其今年夏天,「一個月的營業額就有一百萬元以上,根本不為過」,業者更以「媳婦熬成婆」比喻這股單車熱帶來的大利多。

【2008/09/2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4526509.shtml

巷口經濟學》100家新店 1家是單車店

【聯合晚報╱記者曾桂香】 2008.09.21 02:32 pm


全台各地自行車店雨後春筍般,在你我住家巷子口一家家冒出來;從家附近的店面興衰,歸納「巷口經濟學」的結論,油價高,物價飆,人們總有應付景氣低迷辦法,騎單車不但省油錢,假日親征野外,還有運動休閒功能。較富階級,擁有數萬元座騎,市井小民千元打發日常交通工具,單車活動豐儉由人,最是親民。

從去年電影「練習曲」到馬英九總統選舉期間的自行車環島,掀起社會「時尚」人士競相效法,當時純為流行,如今很多人是因油價貴,少開汽車,改以機車、自行車代步,不論騎單車目的為何,但經濟學簡單的需求所至,供給湧出的道理,就在都會區大街小巷實踐出來。

從傳統的腳踏車店生意應接不暇,到新式的自行車全省連鎖店、單車工作室、「二輪黨」、「練習曲」,各式單車專賣店招牌林立現象,看到大環境經濟發展、社會趨勢流動方向。

由上個月經濟部商業司新增商業登記資料來看,自行車店新增家數不少,比例上來看,約每100家新設商家,便有1家是自行車店,從北到南的都會區比農業縣增加較多,令人意外的是台南市8月新增200家店,有3家是自行車店。

人口眾多的台北縣,900多家8月新增商業登記,有5家單車店;台北1000多家新商家登記,只有2家是單車店;台中市400多家新商家,有2家;高雄市400家有1家,就連雲林縣100多家新商家都有1家。

【2008/09/2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馬拉松 跑出運動商機

馬拉松 跑出運動商機

【經濟日報╱謝沛茹(紡織所/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2008.09.20 11:17 pm


前言

日本慢跑人口因「東京馬拉松大會」的舉辦,一口氣往上成長。過去,日本慢跑巿場用品主要鎖定學校運動人口,不同於歐美巿場中以一般民眾為主要跑者。隨日本慢跑人口逐漸增加,如同歐美般將跑步視為生活一部分的日本民眾將可望增加。有鑑於此,日本慢跑巿場開始受到各大運動用品商的重視,許多廠商皆將2008年產品重點定在慢跑相關用品。

相對於日本運動用品廠商著力於慢跑巿場的開發與擴展,台灣自2002年至2007年,由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實施「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欲強調規律運動的重要性,並增加台灣運動人口。從計畫執行案成果中,並可發現運動人口在該計畫執行後呈現大幅成長,顯現台灣運動巿場同樣有拓展的可能性。本文即欲從日本慢跑巿場的廠商拓展策略,探討台灣運動休閒紡織品巿場蘊藏的商機。

東京馬拉松大會 掀起慢跑熱潮

日本「東京馬拉松大會」是由財團法人日本陸上競技連盟、東京都所共同舉辦。該活動為日本針對一般民眾跑者所舉辦的最大規模馬拉松大會。2007年第一屆開辦時共有26,058人參加,2008年第二屆舉行時,報名者高達15萬6,012人,以抽籤決定33,000人的參加資格。

馬拉松路線的規劃,從東京都廳出發,行經皇居、日比谷、銀座、日本橋、淺草雷門、築地等,終點設於東京國際展示場,全程路線皆為東京最具代表性的地點,總距離42.195公里。同時,日本電視台也同步現場直播大會狀況,根據主辦者公布的資訊,約有226萬觀眾收看,堪稱是宣傳運動習慣最佳的方式之一。實際上,日本慢跑人口也因為馬拉松大會的舉行快速成長,因此日本運動用品廠商紛紛針對慢跑者所需要的產品,進行設計並擬定行銷策略。

各品牌針對慢跑巿場推出商品

看準日本慢跑人口增加,隨而出現的慢跑巿場商機,日本各大運動用品廠商紛紛推出相關商品。2008年ASICS(亞瑟士)以型號「GT-2130」的慢跑鞋為重點商品,秋冬季時將推出「GEL-NIMBUS10」、「GEL-KAYANO」等高機能、高品質的慢跑鞋。主要強調鞋款機能並控管品質,為符合顧客期望並推出多色系鞋款。

此外,該公司所有鞋款皆經由其研發單位「運動工學研究所」進行數值檢測,確保球鞋的防震性及穩定性。日本亞瑟士預估今後消費巿場的需求將轉向高機能產品,為穩固巿場占有率,應提早提出因應對策,設計產品款式。

MIZUNO(美津濃)針對日本慢跑巿場所訂定的策略,則為提供結合慢跑資訊及產品知識的服務。以架設「MIZUNO WAVE」網站方式,透過互動性操作界面,讓一般民眾跑者能從網站得知該公司產品知識,並擴充使用功能。於商品設計面,則推出可與服飾搭配的款式,轉換過去消費者對專業運動服飾的印象,於服飾中擴展用色的多樣性。並針對長程低速練習(LSD)等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提出商品。

NEW BALANCE JAPAN則於2008年秋冬,除了針對平地跑者、長距離跑者設計商品外,對入門者也推出「771」「720」等重視穩定性及避震性的鞋款,並將定價設定於1萬日圓以內,試圖吸引對慢跑產生興趣的消費者。

PUMA JAPAN則在2008年將慢跑做為主力巿場,結合服裝秀伸展台之概念,於6月開始全球同步推出「RUN WAY」系列。

新運動型態──邊聽音樂邊跑步

此外,NIKE與APPLE共同開發的球鞋「NIKE 」,也於2008年開始販賣。由於現今於慢跑時使用iPod的跑者越漸增加,NIKE JAPAN行銷部品牌經理田 志伸指出「美國邊聽音樂邊慢跑的跑者約占75%,反觀日本巿場,只觀察使用iPod的使用者比例,可發現巿場滲透情形尚未普及。」

看準此領域商機,NIKE於2008年春季推出新開發產品「NIKE SPORT BAND」,此產品是改良自NIKE與iPod合作的iPod SportBand,原本運用iPod時,是利用置於鞋墊內的發報器將跑步資料傳送到iPod內。而新開發的商品未搭配iPod,是以一小片感應器放在專門設計的鞋款中,再傳送跑步時的速度、距離等資料到專用手腕接收器,並可利用附屬USB介面,連接至電腦讀取資料,也可將資料傳送到網路上與網友分享,同時可確認慢距離及卡路里的消秏量。

另外,ADIDAS JAPAN也在2008年6月於國立競技場舉辦,「ADIDAS 慢跑共和國」的大型活動,為針對一般參加型慢跑的族群所成立的社團。藉此活動可緊密連繫品牌業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價值傳遞。

台灣運動休閒 紡織品巿場商機

相對於日本慢跑巿場受到期待,根據台灣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所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中,200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國人最常做的運動項目以散步(含健走)為主,佔42.81%。其次為慢跑,佔16.69%。該項調查是以2004年底台灣地區戶籍登記人口為抽樣母群體,抽選出23,665位18歲以上民眾為調查對象,有效問卷18,499份。而運動人口統計中,比較2001年及200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地區18歲以上民眾,於過去兩星期曾從事運動者,由2001年49.7%,上升至2005年53.72%,推估四年內全國總運動人口數增加69萬,平均每年增加17萬的運動人口數。

同時了解國民規律運動參與情形,行政院體委會每年委託民間企業辦理運動城巿排行榜調查,並針對規律運動人口進行統計。2003年委託康健雜誌針全國20歲以上民眾進行電話調查,成功樣本數為1萬255份。結果顯示規律運動人口占12.8%。2004年康健雜誌針對全國18歲以上民眾進行調查,成功樣本數為1萬5,060份,規律人口占15.5%。2006年則委託年代民調針對全國18歲以上民眾進行調查,成功樣本數為1萬5,005份,規律人口占18.8%。逐年比例呈現上升情形。就運動人口數而言,2002年至2007年9月底,全國規律運動人口數已累積超過303萬人。顯示出台灣國民逐漸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同時在台灣的運動巿場也潛藏著許多商機。

結論

從上述日本運動用品廠商準確預測活動舉辦後將掀起的熱潮,從賣場到活動一連串的行銷策略來看,日本廠商具備掌握巿場脈動的敏感度及快速反應巿場需求的靈活度。

台灣近年來政府推動倍增運動人口數的政策,可發現運動人口確實呈大幅度的增長,其中同樣蘊藏各種運動休閒紡織品的商機。但卻較少見到廠商配合政策推廣時機,掌握住單一特定巿場並擬定行銷策略的案例。如同日本各大運動用品品牌藉由活動的舉辦,積極對應巿場變化,並針對單一運動型態的巿場進行產品設計與擬定行銷策略,於最佳時機結合消費者的需求並推出產品的方式,值得台灣運動休閒紡織品相關業者借鏡。

【2008/09/2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星期一, 9月 15, 2008

 

亞洲賞鳥熱 帶來龐大商機

亞洲賞鳥熱 帶來龐大商機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紐約十四日電】
2008.09.15 04:32 am

亞洲賞鳥熱到最高點,西方愛鳥人士紛紛東來,東方賞鳥客也在亞洲南征北討,創造出日漸茁壯的賞鳥業。
賞鳥原本在西方比較流行,是規模龐大的產業,美國就有4,600萬愛鳥人士,近日努力挽救華爾街金融危機的美國財政部長寶森是其中一位。
美國魚類與野生生物管理局2001年的調查顯示,美國鳥客一年花在旅行、雙筒望遠鏡、導遊、服裝上的支出高達320億美元,創造86萬個工作機會。商機這麼龐大,甚至吸引台灣和菲律賓之類的國家,把賞鳥列入推展觀光的重點。
過去很多西方鳥客到亞洲賞鳥,近年亞洲各國也興起賞鳥熱,台灣、曼谷、吉隆坡、香港、西方鳥客河內都成立若干小型賞鳥協會,台灣和泰國賞鳥客甚至開始到亞洲其他國家賞鳥。
辦理國際賞鳥旅程的美國鳥翼公司(Wings)總經理萊特說:「亞洲是賞鳥新天地,有一些西方鳥客看不到的絕美鳥類。」由於需求增加,鳥翼公司的亞洲賞鳥行從一年前的14次增加到22次,柬埔寨賞鳥行團費4,680美元,不丹行團費9,850美元。萊特說,大部分亞洲賞鳥團都已經額滿,排隊等候很常見。
事實上,亞洲有很多賞鳥聖地可以選擇,從台灣、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和印尼的蘇拉威西島,都變成日漸受歡迎的賞鳥地點。
另外還有到處都可以看到鳥類的印度,如果你運氣好,到印度東南部的卡達巴地區,或許可以看到極度瀕危、可能只剩下幾十隻的約氏走(行鳥)(Jerdon's Courser)。
賞鳥大師不會在乎幾千、幾萬美元的花費,最重要的是在已經極為豐富的賞鳥圖鑑上增加一、兩種珍希鳥類。世界上大約有1萬種鳥類,頂尖大師賞鳥圖鑑上可能有8,000種。
看過6,070種鳥類的荷蘭亨德利克教授說,亞洲總是有一點特別,亞洲鳥類色彩鮮艷、令人興奮而且相當罕見。他從少年時開始賞鳥,現在56歲,每年會花兩、三個月時間,到亞、非、美洲賞鳥,一趟行程費用很容易就要花上8,500美元。
比較節省的鳥客花的錢比較少,但是聘請當地賞鳥導遊的費用並不便宜,亞洲賞鳥導遊一天可能要收費200美元,但是看到珍稀鳥類,禁不住「哇」的一聲叫出來時,所有的花費都值回了票價。
【2008/09/1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政大生自創品牌 月收入50萬

政大生自創品牌 月收入50萬
2008/09/14
【聯合報╱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

政大商管專業學院學生洪佳吟,跟妹妹一起自創「Foufou」品牌闖創意市集。

「想交男友想加薪、想消小腹去橘皮、飛機準點中樂透、路上遇到金城武、殺人放火愛上癮、治百病、洩怨氣」,政大商管專業學院學生洪佳吟和妹妹設計「咒願邦妮」洩憤許願娃娃,自創「Foufou」品牌,結合行銷管理,帶著「可愛又邪邪的手工小兔」投入創意市集,創下近50萬的月收入。

洪佳吟曾在電視台與雜誌社擔任廣告專案工作,她說,「每天跟大客戶周旋,是用幾百幾千萬在幫客戶賣東西」,但二年前跟妹妹自創品牌、投入市集,「因為很想看看,一個毫無資源的創作品牌,有沒有可能成功行銷」。

大猴,是Foufou「營運長」,負責畫畫之外所有的事,包括聯繫工作室與寄賣店家、出貨、對帳、開發票、與廠商聯繫確認產品製作的進度、看打樣與設計師溝通圖稿等。

從廣告與行銷轉向設計創業,大猴把小猴手繪的創意圖象,成功結合到各項商品,包括T恤、包包、票夾、零錢包、夾腳拖、超Q胸章與筆記本。她們把跑市集的奮鬥日記集結出版在「帶著邦妮跑市集」一書,記錄這兩年來在市集的感想與趣事。

「Foufou」在法文裡,是意指瘋瘋癲癲的人們,姊妹倆希望與人們分享瘋癲更自得其樂,設計出來的「帶點黑色、灰暗的可愛小兔」,是最喜歡的風格。

奔波於創業和課業,大猴「把每一分鐘都拿出來燃燒」,她說,「寫報告、回答網拍問題、連絡廠商、準備市集的東西、上課等,這些事情都無法在生活裡切割,全都混在全時段裡同步進行。」

「always open your mind and keep thinking」,是她培養成為創意工作者的靈感與源源不絕的創意的最佳方法。

【2008/09/14 聯合報】

標籤:


星期五, 9月 12, 2008

 

退休要準備的5種錢

退休要準備的5種錢
· 2008-09-12
· 【文/money+】
退休金要準備多少才夠?到底有哪些支出項目是絕對必要?
台灣銀髮族協會副理事長薛無指出,退休一定要準備文中5大類開銷,
才能盡情享受第二個人生。


第1種錢 醫療看護費
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祕書長劉凱平表示,根據美國統計,生命最後一年的醫療費,通常占一生醫療開銷的8成。根據健保局2000年所做的調查,65歲以上人口的門診醫療費用,為64歲以下人口的3.4倍,住院費用更高達7.09倍。60歲以上,每人每年醫療費用激增到3萬元以上,接近80歲時更暴增到約7萬元。
這還只是基本醫療開銷,健保床(即3人房或以上)經常吃緊,當有需要早點住院,或是想維持基本住院品質,一定要準備非健保床(即單人房和雙人房)的預算。目前這二類非健保床的每日自費差價至少在1,600?3,600元;至於全日看護費目前行情為每日2,000元,一個月看護費就要6萬元。
另外,你可能要預留二筆醫療看護金:一筆用來支付高壽父母或岳父母的開銷,一筆是自己用。因為當你退休時,可能父母仍然健在,或是另一半臥病,都有可能吃掉你原先預留的醫療看謢準備金。

第2種錢 基本開銷費 食、衣、住、行等日常花費
根據銀髮人士的經驗,退休後基本開銷中,真正能大幅降低的是治裝費,其餘三項食、住、行,則未必會比退休前少。以伙食費為例,退休人士雖然開始重視飲食清淡,開銷會明顯下降,但為了追求養生,保健食品開銷則會增加。
住的部分,如果已有還清房貸的自有住宅,仍然要預留修繕費用、房屋稅、地價稅、水電與有線電視等固定開銷;如果沒有自有住宅,除非與親人同住,否則房租費用、或是進駐養生村的費用就要列入規畫中。至於行的方面,老人福利法規定,65歲以上老人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可享半價優待,但是銀髮人士表示,特別是在70歲以後,行動機能退化相當明顯,勉強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反而險象環生,如果是市區內的交通,建議要以計程車為主。說明︰項目中的星號最多為5顆星號愈多,表示該費用在退休生活中的比例愈重要、金額比例也愈高。

第3種錢 生活享受費
生活享受費如果從缺,重新開機的人生也很難精彩,但是這部分的費用開銷會很兩極,富豪版與小康版差異懸殊,譬如環遊世界,你可以選擇購買環球機票,採取背包客玩法,含台北共15個降落點,一趟下來預算約30?40萬元;你也可以選擇郵輪,費用至少百萬元起跳。
運動項目花費最貴的應屬高爾夫球,許多中年男性上班族會期待退休後可以與友人好好打幾場「小白球」,但是打一場的代價分攤下來至少2、3千元跑不掉,包括果嶺費、球車費、桿弟費等,如果一個月想要打個3、4場,即使每個月有勞保年金與退休年金也負擔不起,想要退休後輕鬆的在藍天綠地間揮桿,必須預先準備。

第4種錢 醫療看護費
紅白帖、宴客、資助親人、公益
退休後人際圈變小,紅白帖收到的頻率下降,但是每一個紅白帖的金額卻是上升,以喜帖為例,姪甥的嫁娶,身為近親長輩的紅包多是萬元起跳。薛無也提醒,如果有兒孫輩,爺爺奶奶給孫輩的禮物和紅包都是不可免的。
另一種難以拒絕的人情開銷則是資助親人,在每個家族裡,總有財務頻出狀況的親人,雖說「救急不救窮」,但是親人有難,總是難以完全置身事外;還有一種開銷則是做公益,不管是直接捐款、或是擔任義工志工,都是需要成本費用。

第5種錢 後事費
葬禮、塔位
人生終點的最後一項開銷:後事費,如果有後代可倚靠,還不用煩惱到這一條;若是不想留下負擔,有愈來愈多人士已經自己打點好身後開銷,譬如預先購買生前契約、靈骨塔位,這些費用加總起來約數十萬元。
如果想要更精簡後事開銷,可登記地方政府舉辦的聯合奠祭,在固定日期甚至會由地方首長主祭,可以兼顧莊嚴與節約目的。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Content/0,4518,9709120181+0+0+094602+0,00.html

 

郎咸平 談經濟像說書 一場1萬美元

郎咸平 談經濟像說書 一場1萬美元
【經濟日報╱記者 陳慧敏】
2008.09.10 03:15 am

經濟學者郎咸平的論壇,從上午9時排到下午5時,不靠講稿,沒有螢幕簡報助陣,靠著一張嘴,妙語如珠,全場聽眾如痴如醉。
郎咸平把國際政治經濟學和總體政治經濟學的艱澀學術知識,用生動的說書方式,加上「股市名嘴」語氣,重新包裝,成為大陸獨有的「名嘴經濟學」。
他的一場演講費用超過1萬美元,曾在青海省會西寧面對4,000名聽眾演講,昨天演講的票價是人民幣1,800元。7月底,他成立上海極視傳播公司(郎咸平財經工作室),自己錄製財經節目,銷售到大陸全國50多個電視台。
邯鄲製藥員工張曉黎拿著郎咸平新書,掩不住興奮說,自己投資股票和基金慘賠,看郎咸平文章,才逐漸摸索出問題點,成為粉絲。
來自漳州的于靜綺說,她的股票賠慘了,先生從事房地產,想了解經濟學大師對經濟總局勢的分析,「大陸人總是相信政策市,會特別想知道政策走向」。
郎咸平認為,他在大陸吸引那麼多聽眾,主要是大陸聽眾愛聽真話,求知慾很強,尤其大陸民企老闆充滿學習動力,恰好是台商的不足,台商只看台灣媒體,不關心大陸和全球局勢變動,容易成為被淘汰的一群。
【2008/09/1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瘋狂馬雲 創造全球No.1網路平台

瘋狂馬雲 創造全球No.1網路平台
【聯合報╱台北訊】
2008.09.12 03:21 am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本報資料照片/記者彭慧明攝影)
一個沒有資訊相關背景、沒有人脈資源的平凡大學英語教師,憑著俠義小說中的豪氣,和看準網路在中國商機的潛力,竟然創造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這故事的主角,就是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
45歲的他,是大陸新一代企業家代表人物。甚至被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喻為「下一個蓋茲」,也是近年來前進大陸發展的台灣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最敬佩的中國網路創業家。
日本軟體銀行創辦人孫正義提到九年前看到馬雲的第一印象,「馬雲跟我有一樣的血統,就是瘋狂(Crazy)。」
即使幾年後見到他,狂的程度還是沒變,「就是這點,見面不到六分鐘,我拿出2000萬美元投資,」孫正義說,靠著這筆錢,阿里巴巴才度過2000年的網路泡沫危機。
英語老師 做起翻譯生意
馬雲高中考了兩次,大學考了三次,好不容易才考上杭州師範學院專科外語系。後來英語竟成為他翻身的主要途徑。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發到杭州電子工學院當起大學英語老師,開始有人找他當翻譯,但他白天要教書,無法兼顧,就想到不如找退休老師來翻譯,因此當起了仲介,幫他們媒合工作。1991年的「海博翻譯社」成為馬雲的第一家創業公司。
30歲創業 成立海博網路
翻譯社第一個月收入只有700人民幣,但房租就要2400元,親友紛紛笑話他,「是不是傻子?」不過,馬雲卻堅持,不管別人的風涼話。結果,海博翻譯社不僅活過來,甚至成為當時杭州最大的翻譯社。
1994年,他與一位來自美國西雅圖的外籍老師聊天時,對方提出「Internet」的新詞,讓他對「Internet」起了好奇心。隔年,他到美國旅遊,用1美元在拉斯維加斯賭博贏來的600美元買了一台電腦,回大陸後就向校長提出辭呈,表示要去創業。「因為我已經30歲了,我要做一家公司,去實踐我的夢想,」
「海博網路」成了馬雲第一家成立的網路公司,後來海博網路改名為中國黃頁,開始提供客戶網頁製作服務。但當時網路太新潮,客戶根本不知什麼是網路,也不清楚如何做網頁。
1997年應外經貿部之邀,馬雲帶著團隊到北京,開始為外經貿部建立官方網站,同時開設網路交易平台。
「當時我們做得不錯,但做久了發現在政府編制裡面很難做事,」馬雲說,因此他又離開北京,帶著一票兄弟回到杭州,重新出發。回到杭州時,他還是兩手空空,1999年9月10日他生日當天,阿里巴巴正式成立。
自封風清揚 無招勝有招
他愛看武俠小說,甚至將武俠小說帶進公司文化中,還讓每一個員工都取了個武俠小說中人物的別名。他自己就以「風清揚」為別名風清揚是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主角令孤沖的師父,他最厲害的是「無招勝有招,不循常規出劍」。在帶領阿里巴巴時,他就常常思索如何無招勝有招,不按常理出牌。
當2000年網路泡沫時,他說出「要打造出中國第一的電子商務」,「更要把全世界的商人都聯合起來」等狂語。當時大家都認為他瘋了。但事後證明,他一點都不瘋。
有人說他很像丐幫幫主,不像不常露臉的風清揚。但他更像是街頭霸王,從過去送報、拉三輪車開始就在大街小巷中打滾,瞭解市井小民的心情與需求,因此後來開創阿里巴巴,也以中小企業們為伍。
前陣子國際在一片歌頌中國經濟將因舉辦奧運而持續成長之際,馬雲卻發出警告,「全球經濟正進入自二次大戰以來最為複雜、最為困難的時期」,提醒大家苦日子來了。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將在11月舉辦兩岸華人高峰會議。本文與9月《遠見》雜誌同步刊登。)
【2008/09/12 聯合報】@ http://udn.com/

 

詹啟賢:台灣應轉型服務業

詹啟賢:台灣應轉型服務業

【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 2008.09.12 03:21 am


國內景氣不振,各界對新政府施政滿意度也落到谷底,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昨(11)日指出,新政府應全力發展服務業及知識經濟產業,不能再走回製造業的路。


給半年時間,再評斷新政府能力…


詹啟賢曾在馬蕭競選期間擔任重要幕僚,也曾是行政院副院長的熱門人選。他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認為,新政府上台時間太短,社會應再給半年時間,再評斷政府救經濟的能力。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新政府被股市低迷、高失業率及經濟衰退困擾,你的建議?

答:新政府上台才四個月,目前全球經濟都在衰退,此時責怪政府做不好還言之過早,至少應再過半年再評。至於股市低迷該不該怪罪新政府?我認為這是政治議題,不是經濟議題。

要帶動就業機會,台灣就不能再朝製造業發展,應徹底轉型到服務業。我過去在奇美醫院工作,一家醫院帶動的就業人數就有6,000人以上,若加上長期照護等服務業,可帶動的工作需求就更龐大。


面對環保壓力,別再發展大鋼廠…


台灣過去40年習慣於發展製造業,政府也沒鼓勵服務業,且服務業的薪水較低,發展服務業比製造業更辛苦、回收也沒有製造業快。若要帶動台灣就業市場,就不能再發展大鋼鐵廠及石化廠,面對高漲的環保壓力,政府不能再走回製造業的路。

問:你未加入新政府團隊,為何加入國光生技?

答:協助國光發展疫苗,對台灣的經濟、生技產業及民眾健康都有好處;我也是國內第一個推動流感疫苗接種的衛生署長,十年以來,接種人數已成長六倍,隨著未來新疫苗技術的研發,並配合國際大廠合作,我要打造國光成為全亞洲最先進的疫苗廠。

問:政府發展生技產業多年,但沒有具體成效,你的看法?

答:過去八年政府很想發展生技產業,但卻沒有整合各項資源,花了很多冤枉錢,現在不能什麼都想做。早期我國發展半導體產業,也是由代工做起,基礎穩固後才逐步延伸到研發及品牌。


尋找適合切入點,做新藥或醫材…


生技產業有很多面向,不同專家有不同的主張。有人認為台灣應發展新藥,也有人主張強化醫療器材或中草藥。我認為應該鎖定一個環節,而不是一個面向,也就是台灣可同時做新藥或醫材,但應在各自領域尋找最適合的切入點,站穩腳步後再往上、下游發展。

【2008/09/1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標籤:


星期二, 9月 09, 2008

 

保障消費者的建議 (設冷靜期)

保障消費者的建議
近年來,隨著手機的普及,相信大部份人都收到不堪其擾的各種銷售滋擾,舉凡保險投資服務、電訊服務、有線電視服務、飲食會等。如果你毫不客氣的掛掉電話還好,就怕你一個不小心,心軟了,讓那些訓練有素的電話銷售人員有機可乘(我真的很佩服做這種工作的人,我是怎樣都做不來了,但也為做這種工作的人感到可悲),在那種幾近催眠式的銷售手法的氛圍下,一不小心,你的突然萌生的微小的「感到不好意思」的心態,馬上就會變質成為一種不理智的消費的衝動,就在那樣的糊里糊塗的情況下,你就分分鐘會作出不必要及之後令你後悔莫及的消費。更為嚴重的是,你要反悔都很難了,因為這些公司都很聰明,都會預先唸一遍那種制式的「合約」給你聽,你在那樣的不理智,且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氛圍下,很容易的就會同意,因此,就算你以後(那怕只是一天後)覺得後悔,想要取消那合約都不行了,因為會說你違反「合約精神」(香港人近年最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即「毀約」(哇!好嚴重的事啊!)。
但諸位有沒有想過,那種所謂的「合約」,根本就是對消費者不利,只保障商家的「不平等合約」,惡劣極了。因此,我強烈呼籲政府及各位尊貴的立法會議員,在這方面立法保障消費者權益,免被無良商家壓榨。我建議,凡各種利用電話銷售或街頭銷售或「洗樓」上門銷售,銷售人員以主動「拉客」形式做成的預付性質的生意(例如電訊服務、飲食會,乃至惡名昭彰的所謂「渡假酒店分享」等服務性質產品),與客戶所簽的合約,客戶一概享有至少七天的冷靜期,期內如客戶想清楚後覺得不要該項服務了,可無條件取消合約,取回已付費用。這種性質的合約最大問題是客戶是在銷售人員吞燦蓮花般的游說下(不是客戶主動去找,客戶是被動的),一時衝動(甚至是不想再煩的不理智情緒下)而簽下的,客戶根本就不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思考清楚。所以,凡這種合約,即使商家已註明「貨物(服務)出門,概不退換」,都無效力,客戶應一概可享有若干期限的冷靜期(即使公司的「制式」合約中沒提及)。做傳銷都尚且規定一定要有冷靜期,我覺得這種銷售比傳銷更可惡(因為傳銷通常還不會一見面就簽合約,還會給你若干天時間考慮),因此更需要有冷靜期。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